关闭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 林苑文学

林业情缘

  • 来源:
  • 日期:2021-01-12 13:53:00
  • 【字体:  
  我的父亲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当年的农村生活十分艰苦。1954年父亲背井离乡,独自闯关东,几经辗转,来到了临江。

   父亲在临江镇郊三公里的地方安家落户。后来招工来到了临江林业局贮木场。听父亲说,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因为没有户口,费了很多周折。 

   父亲被分配到了生产第一线,当了一名贮木场造材段的推车工,所从事的岗位也就是推平车(俗称轱辘马子),平车的框架是木质结构,上面装满几米高的木材,下面是四个铁轮子,平车在人力的推动下沿着两条铁轨慢慢向前移动。推平车是一个非常劳累辛苦的活,四个人一组。要想平车走得快,多干活,只有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在这样极度严寒的冬天里,父亲每天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有时到了收工的时间,还要因为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干到天黑,汗水浸透了棉袄棉裤,整个身体冒着热气,待到热气消退,全身的衣服上附着一层雾霜,头发、胡子、眉毛也挂上了霜,就像冬天江边垂杨柳树上挂满的雾凇。 

   父亲下班回家赶紧脱下冻得僵硬的棉袄棉裤,换上干爽的衣服坐在炕上暖身子,这时母亲把父亲的棉袄棉裤里面翻出来,放在火炉旁边烘烤。烤干了第二天上班继续穿。脚上的棉鞋每天也是湿漉漉的,有时候没有烘干,母亲就用玉米棒子剥下的皮做成简易的鞋垫给父亲垫上。 

   寒冷的冬季,繁重的劳动,父亲和我们一样吃着玉米饼子喝着白菜豆腐汤,母亲总会把家里好吃的尽量留给父亲吃。但是父亲很疼爱我们,每次都要留给我们一起吃。生活虽然很辛苦,但父亲以饱满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把青春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 

   父亲在一次工作中出了事故,右胳膊被压伤骨折。养好身体后,无法继续留在推平车小组,被安排到临江林业局立新小学当了一名锅炉工。 

   父母生育了我们八个子女,由于人口多,仅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每月52块钱的工资,要供家里十口人的开销,因此生活异常拮据窘迫。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有一口八印的大铁锅,家里一日三餐就是玉米饼子贴满锅,锅中炖上半锅白菜汤或土豆萝卜汤,每顿饭都能吃个精光。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母亲每次做饭都愁得头疼,这顿饭刚吃完母亲又要想着做下一顿的饭菜,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吃饱饭,常常把家里金贵的少量大米白面拿到附近农村换成更多的玉米面或高粱米。平时只能等到过节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两顿大米饭和白面馒头。 

   1978年父亲退休了,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赶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允许百姓自主搞活经营,父亲和母亲在家开起了一间石磨豆腐作坊,一盘石磨两根木棍成了我和哥哥姐姐们的工具,推磨成了每天晚上都要做的苦差事。

  长大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了部队,部队的生活让我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复原以后,我回到家乡。分配到了临江林业局贮木场。这里曾经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天遂人意,我和父亲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干着同样的工作。 

   只是当年生产落后场景和面貌已不复存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焕然一新的厂房,先进的机械设备。曾经的那种人力推车,喊着号子肩扛肩抬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父辈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鼓舞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林业局是滋养我的家园,大森林更是滋养人类的家园。假如让我重新选择人生之路,我依然会选择你,因为我和林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殷玉亮)

  •  
    Document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明 > 林苑文学

    林业情缘

    • 来源:{{trsLy=='' ? '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 : trsLy}}
    • 日期:2021-01-12
      我的父亲出生于山东省莒南县一个农民家庭,当年的农村生活十分艰苦。1954年父亲背井离乡,独自闯关东,几经辗转,来到了临江。

       父亲在临江镇郊三公里的地方安家落户。后来招工来到了临江林业局贮木场。听父亲说,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因为没有户口,费了很多周折。 

       父亲被分配到了生产第一线,当了一名贮木场造材段的推车工,所从事的岗位也就是推平车(俗称轱辘马子),平车的框架是木质结构,上面装满几米高的木材,下面是四个铁轮子,平车在人力的推动下沿着两条铁轨慢慢向前移动。推平车是一个非常劳累辛苦的活,四个人一组。要想平车走得快,多干活,只有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那些年的冬天特别寒冷,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三四十度,在这样极度严寒的冬天里,父亲每天早上五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有时到了收工的时间,还要因为工作任务加班加点干到天黑,汗水浸透了棉袄棉裤,整个身体冒着热气,待到热气消退,全身的衣服上附着一层雾霜,头发、胡子、眉毛也挂上了霜,就像冬天江边垂杨柳树上挂满的雾凇。 

       父亲下班回家赶紧脱下冻得僵硬的棉袄棉裤,换上干爽的衣服坐在炕上暖身子,这时母亲把父亲的棉袄棉裤里面翻出来,放在火炉旁边烘烤。烤干了第二天上班继续穿。脚上的棉鞋每天也是湿漉漉的,有时候没有烘干,母亲就用玉米棒子剥下的皮做成简易的鞋垫给父亲垫上。 

       寒冷的冬季,繁重的劳动,父亲和我们一样吃着玉米饼子喝着白菜豆腐汤,母亲总会把家里好吃的尽量留给父亲吃。但是父亲很疼爱我们,每次都要留给我们一起吃。生活虽然很辛苦,但父亲以饱满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把青春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 

       父亲在一次工作中出了事故,右胳膊被压伤骨折。养好身体后,无法继续留在推平车小组,被安排到临江林业局立新小学当了一名锅炉工。 

       父母生育了我们八个子女,由于人口多,仅靠父亲一个人挣钱养家,每月52块钱的工资,要供家里十口人的开销,因此生活异常拮据窘迫。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有一口八印的大铁锅,家里一日三餐就是玉米饼子贴满锅,锅中炖上半锅白菜汤或土豆萝卜汤,每顿饭都能吃个精光。在那个缺粮少食的年代,母亲每次做饭都愁得头疼,这顿饭刚吃完母亲又要想着做下一顿的饭菜,母亲为了能让我们吃饱饭,常常把家里金贵的少量大米白面拿到附近农村换成更多的玉米面或高粱米。平时只能等到过节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两顿大米饭和白面馒头。 

       1978年父亲退休了,离开工作岗位以后,赶上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允许百姓自主搞活经营,父亲和母亲在家开起了一间石磨豆腐作坊,一盘石磨两根木棍成了我和哥哥姐姐们的工具,推磨成了每天晚上都要做的苦差事。

      长大后,我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来到了部队,部队的生活让我得到了更好地锻炼。复原以后,我回到家乡。分配到了临江林业局贮木场。这里曾经是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天遂人意,我和父亲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干着同样的工作。 

       只是当年生产落后场景和面貌已不复存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焕然一新的厂房,先进的机械设备。曾经的那种人力推车,喊着号子肩扛肩抬的场景已成为历史。工作环境也有了极大的改善,父辈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鼓舞我勤勤恳恳地工作。 

       林业局是滋养我的家园,大森林更是滋养人类的家园。假如让我重新选择人生之路,我依然会选择你,因为我和林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殷玉亮)

    附件: